"涉案球员上诉遭拒,'不知罪'理由显弱,足协裁决强硬"
- 发布于:2024-11-09 08:35:00
- 来源:24直播网
**球员对足球界禁足处罚的反应及背后考量**
随着9月10日中国足协公布的行业处罚名单的揭晓,众多职业球员开始发表他们的说明与陈述。这些球员的反应各有不同,部分球员对所涉及的违纪、违规及违法行为的认定坦然承认,然而还有部分球员却坚持自己的立场,他们坚决否认参与假球活动,并在收到禁足令后纷纷提起上诉。
面对上诉的挑战,经过一番审查,《新华社》宣布,那些向中国足球协会提起上诉的球员们的申请,无一例外地被中国足协纠纷解决委员会驳回。其核心原因在于,中国足协的处罚依据均来源于公安部门移交的刑事判决书或询问/讯问笔录。当这些球员已在公安部门提供的文件上签字确认时,他们再向足协提起上诉,显然已无实质意义。
那么,为何这些球员在已经签字确认的情况下仍坚持上诉呢?这不禁让人思考其背后的法律意识问题。这些球员中,有的对法律认知模糊,甚至抱有侥幸心理,认为只要不承认错误,就有翻案的可能。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禁足处罚中存在两种主要的处罚期限:一种是“终身禁足”,针对那些涉及刑事处罚的球员;另一种是“禁足5年”,适用于那些在卷宗上有违法行为但未受到刑事处罚的球员。此外,关于涉案金额的界定也发生了变化:在2022年5月之前,涉案金额超过6万的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行为将被定性为重罪;而5月后这一标准降低至3万。因此,同样涉及“赃款”的球员,因收钱时间的不同而面临不同的处罚。
在众多球员中,有些球员虽然对禁足期限心存不满,但至少接受了处罚的事实;然而还有一部分球员则坚决不认罚。他们认为,尽管收了钱,但只要自己没有在比赛中放水、没有违背公平竞争的原则,就不应受到处罚。这些球员有的表示自己只是在大局已定的情况下替补上场或根本没有登场;甚至有球员声称对收到的款项毫不知情。
这些不认罚的球员的逻辑显然站不住脚。他们忽视了俱乐部财务流程的正规性以及他们与俱乐部财务之间的金钱往来。即使是通过球队大佬转交款项,当他们在微信上确认收款时,实际上已经卷入了这一不当的行为中。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调查不仅仅涉及了沈阳和青岛的足球圈子,还有更多的幕后操盘者落网。而在这波大规模的调查中,难免有漏网之鱼。有些被禁足的球员试图将他们的行为归咎于欠薪和生活压力等外部因素。然而实际上,他们深知有同样行为的球员有的却安然无恙,因此感到愤愤不平。
综上所述,这份禁足名单上的球员们过去的行为都已留下了铁证如山的证据。无论是被拒绝上诉的13名球员还是其他未被提及的涉事者,他们过去的经历或许值得同情,但当他们接受那些来历不明的资金时,其已触及法律底线。而所有由这行为所带来的代价和处罚——不论是判决书上的确认还是现在的禁令——都是他们为自己的不正当行为付出的必要结果。对此深究的同时也要考虑足球界的规范化治理及如何强化行业法规意识等问题。